盐城市盐都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盐城市盐都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盐都区现代化七星农场
发布时间:2014-12-20     浏览次数:     来源:

 

 
盐都七星农场简介
 
2011年底,我区以双新大道为轴线,西起231省道,东至233省道,南至兴盐界河,北至步湖路,规划建设10万亩的七星现代化农场。七星农场涉及大纵湖、尚庄、滨湖二镇一街道22个村,分五个功能片区,即“三新”示范区40000亩,优质稻米区40000亩,设施果蔬区8000亩,精品养殖区8000亩,水生蔬菜区4000亩。目前,已建成面积11000亩,流转土地涉及农户4189户。
七星农场建有“五大平台”,即农场综合管理中心、农机服务中心、标准化育苗中心、数字化信息中心、稻米加工中心。农场管理中心大楼与数字化信息中心合建,总面积3500平方米,集规划展示、数字信息、决策控制、检验检测、服务管理等多功能为一体,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科技的成果;农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具有大中型现代农机装备集中管理、保养维修及对外展示功能。稻米加工中心3500平方米,主体工程即将封顶。
七星农场以“农民富裕、田园秀美、生态自然”为基本追求,坚持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用城市化理念发展农村。实践中,主要把握三个环节,即“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农民职业化”。 生产标准化:一是农田建设标准化。通过整体科学规划,规模流转土地、拆迁安置农户,将原有纵横交错的沟、渠、路以及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田块,按现代农业配套要求重新建设,建成百米间距方格化条田,重新平整田面,道路、水系与农地配套硬质网络化。对搬迁农户采取新建小区安置或货币化安置,让农民自主选择,新建总容量1000户的三官生态村、庆福新村两个安置小区,已安置389户;二是生产过程标准化,稻麦生产全过程严格按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范,通过选用优质品种,统一育秧机插、病虫防治、肥水管理等措施全面实施;三是产品标准化,从仓储、加工、包装到销售各环节严格执行有机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管理信息化:依托物联网系统,实现对作物生长苗情、气象信息数据、土壤湿度和农田灌溉、病虫害预测预警和防治以及农产品质量追溯的全程控制。农民职业化:扶持已流转土地的能人大户,通过竞标的方式承包100-300亩不等的匡口,形成一个个以家庭农场为七星农场基本单元的经营体系;引导有经验、会管理的农户牵头组织农事作业服务队,服务农场生产;招聘部分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作为农场职工,从事农场自主建设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的农业生产。
目前,七星农场已取得初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经济效益上,农场效益的提高,主要通过节本增产、品牌提升及产业化经营三个途径来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通过土地入股保底分红、三年后农场收益的二次分配、合作承包收入、参加农事作业服务队的劳务收入和个人外出务工收入五方面获得。稻麦亩产量1100公斤,稻米价格3.5元/斤,比市场一般品种2.5元/斤高40%。生产成本低于大面积生产:农机亩作业成本290元,比面上作业成本370元低20%;年化肥亩总施用量36公斤,比面上50公斤减量30%;年农药亩施用量140克,比面上减量20%以上。常规农业生产每人可种植3-5亩,农场一人可种植70亩,11000亩农场仅用工160人。在生态效益上,由于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土壤、水体污染程度减少30%;由于推行秸秆全量还田,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天碧水清;通过严格按照绿色有机生产流程技术控制,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社会效益上,通过农场建设,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以生产方式的变革,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农民乐意集中居住,享受过去城里人才有的公共服务。通过改变种植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造就了职业化农民队伍。通过整治废沟、废河、宅基地、坟地,增加了土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