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盐都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盐城市盐都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以金融创新促进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2016-07-06     浏览次数:     来源:

2016年7月4日     来源:金融时报

 

    金融机构作为扶贫的主力军,在扶贫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建立一个有效的、全方位的为农村经济提供支持的金融机制,确保扶贫做到“精准”,让每个扶贫对象都能在扶贫过程中得到实惠,是亟须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金融创新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能够有效地解决扶贫成本高、扶贫风险大等问题,对整个扶贫开发工作有重要意义。
  金融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金融机构难以进行精准扶贫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金融机构参与扶贫成本大。由于历史原因和技术原因,农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部分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沟渠水塘很多都堵塞,农民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脆弱。
  (二)农户收入来源单一,金融机构参与扶贫风险大。农户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务农,主要以种植稻物为主,稻物种植生产成本高,利润低,且基本上属于小农经营,难以形成规模。且农民市场意识差,对市场了解程度不够,农产品大都科技含量低,同质化严重,导致市场竞争力弱,一旦遇上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生活就陷入困境,难以实现长期的发展。
  (三)农村信用等级偏低,金融机构提供授信渠道不足。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要素无法有效交易。且担保手段单一,贷款主体信用等级偏低,信用体系不健全。
  金融扶贫路径选择
  (一)金融扶贫,重点在“帮扶”。在金融扶贫过程中,要充分抓好“贫”这个切入点,立足“扶”这个出发点,瞄准“精准”这个关键点。
  1.机制扶,构建多层次金融扶贫保障机制。一是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扶贫大格局。成立以政府为主导,金融机构、各级组织为主要成员的扶贫小组,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部门分工协作,使多部门合力,引导好各方资金参与到农村扶贫工作中来。完善顶层设计,制定扶贫工作计划,确保扶贫政策能够畅行落地。二是按照政策性、商业性等各类金融机构的不同职能定位,推动建立各有侧重、相互协作的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机制。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扶贫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主体作用,完善精准扶贫保障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参与扶贫的积极性。三是完善定向降准政策的正向激励机制,增强宏观调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健全扶贫再贷款政策的正向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四是金融扶贫创新发展与风险防范有机结合。加强与各类担保公司、保险、互助基金等协同合作,健全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建立融资担保平台,健全企业-农民,企业-企业,农民-农民互保机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防范机制。
  2.政策扶,完善金融扶贫政策。一是金融政策与扶贫政策充分结合起来,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增加财政贴息资金,通过税收优惠、财政奖补、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参与农村扶贫。二是制定农村“两权”抵押贷款信贷管理制度和配套支持政策,创新“两权”抵押贷款模式,扩大相关贷款投放,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两权”抵押贷款创新,满足贫困户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实施优惠定价政策,通过农户联保,农企担保,向农户提供方便快速的信贷服务。
  3.技智扶,搭建多元化支持平台。一是搭建技术指导平台,开展专业技术培训。邀请农、林、牧、渔业专家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提供技术指导,并对农民进行产业前景指导,规划好未来发展重心。二是通过送知识下乡,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培育农民市场意识和营销意识,帮助农民寻找致富路,走稳致富路。三是利用信息平台,发挥金融机构信息优势,为农产品打开市场,帮助农村产业做大做强。
  4.产品与服务扶,提供新服务体验。一是创新金融扶贫产品,结合地方特色,开发适合于当地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担保方式,利用“财政专项资金+贫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户贷村借财政统还”的方式,帮助农户快速取得贷款。二是加大自助柜员机、POS机等机具的布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农户脱贫致富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三是通过“互联网+”升级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积极代理与广大农民息息相关的新农保、涉农财政补贴、农村公用事业、农村产业链等涉农项目。四是联接农户、农企和商家,打造全天候运营、互惠互利的商圈平台,构建一个集电商、金融、消费、农产品信息发布于一体的“三农”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二)金融扶贫,关键在“精准”。1.分级负责,识别精准。一是坚持“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村和贫困户有效识别出来。二是建档立卡,为贫困户和贫困村建立档案,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三是按照扶贫部门确定的贫困人口信息,组织专人深入农村,上门入户进行调查摸底,建立经济信息档案,并定期补充完善,逐笔建立扶贫贷款台账。
  2.分类指导,帮扶精准。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对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分类制定帮扶计划,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位。二是制定“到村”、“到户”、“到人”三个层次的扶贫计划,做到目标任务到村、规划计划到村、项目资金到村、帮扶责任到村;做到结对帮扶到户、脱贫计划到户、项目安排到户、产业培育到户;做到技能培训落实到人、助学政策落实到人、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落实到人、五保和低保等扶持政策落实到人、就业岗位安置措施落实到人,真正把扶贫政策作用发挥出来。三是根据地区特点及产业结构,改进帮扶政策和帮扶方式,改普惠政策为差异化扶持政策,改“给钱给物”、打卡到户为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等多样化的帮扶方式。
  3.加强监测,管理精准。一是针对有些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撒胡椒面”、挤占挪用等问题,改革分配方式,以扶贫成效作为资金分配导向,把资金分配与绩效相挂钩,确保各级部门能够加强资金管理,发挥扶贫资金作用,解决突出问题。二是加强金融扶贫统计监测评估,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效果。建立健全扶贫开发金融服务统计监测制度,建立贫困地区扶贫金融专项评估机制。三是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贫困村户信息网络系统,通过扶贫信息系统的动态管理、数据分析,对贫困户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总结,对收入变化情况进行核算分析,及时更新有关数据,准确掌握脱贫情况。四是完善退出进入机制。对扶贫不到位、扶贫不积极、扶贫没有效果的机构引入退出机制,同时对已脱贫的对象按照程序予以退出,对新致贫的对象按程序进行纳入。
  4.细化奖惩,考核精准。一是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完善扶贫工作考核办法,对扶贫的内容、指标、结果等进行精准考核,加大考核力度,建立精准扶贫问责机制。二是把项目的衔接情况、动态管理情况、扶贫工作成效、工作落实情况纳入考核,并与业绩、资金分配、项目安排直接挂钩。三是在扶贫过程中对扶贫对象、扶贫项目的筛选要做到公正、公开、透明,并定时公示,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