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盐都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盐城市盐都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盐都:创规立制促进农村产权交易阳光运行
发布时间:2017-06-13     浏览次数:     来源:

□朱正成 邵镇海 
  3月23日,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蒋卓庆轻车简从来到盐都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调研,对该区推进农村“三资”监管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要求以农村产权交易为范本,探索标本兼治,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盐都模式”。 
  问题导向勤探索建章立制促规范 
  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是中央在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江苏省首批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试点县的盐都区,把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的具体抓手、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探索出一套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构建一个交易体系。2015年初,盐都区于农村集体“三资”情况大起底、数据台账全录入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建立覆盖全区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在区级挂牌成立事业性质的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在镇级依托农经服务大厅设立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以区、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为依托,统一形象标识、统一装备要求、统一服务职能,对外开展产权登记、信息发布、组织交易、合同鉴证、公示查询等服务,形成“一个屋顶之下、多个服务窗口、多品种产权交易”的综合平台。通过两年多的规范服务和深化拓展,初步形成以“数据共享一网通、管理责任一单清、阳光村务一点明”为特色的农村“三资”管理模式。 
  出台一套交易制度。盐都区农村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先后出台《盐都区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盐都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规则》等系列文件,明确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村组集体养殖水面发包、村组集体资产租赁、村内小型公益设施建设工程发包等10类产权纳入市场交易范畴,制定了覆盖各类农村产权品种的交易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为农村产权交易工作的规范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确立一项交易规则。明确规定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资源交易必须全部进入区镇两级平台进行市场化公开交易,并根据交易规模和交易方式,合理确定区、镇分级负责的范围。确定单宗面积100亩以上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单宗200亩以上的养殖水面经营权发包、金额5万元以上的村级公益设施工程发包以及采取拍卖方式进行交易的四类行为,必须通过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组织交易,努力做到“网下无交易、网上全公开”。 
  交易过程全公开实时预警严监管 
  “公开交易过程、透明交易程序是农村产权交易规范运行的关键环节。针对以往存在的少数村干部将‘村产’当‘家产’,承包给谁、租期多长、租金多少干部说了算,交易不公开,群众不知情、参与少等问题,我们创新程序设计,加强全程监管,实现了阳光村务‘一点明’。开辟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推送到户模式,将需要公开的信息整合到一个公众平台上,群众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通过手机就能对所有关心的信息一目了然。‘三资’监管的制度化带来了公开化、信息化促进了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推动了‘三资’在阳光下健康有序运行。”盐都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朱金南如数家珍。 
  交易前,该区明确规定村级十大类13个事项为重大事项,如在村级集体“三资”管理经营中,购置或处理固定资产10万元以上的、单项投资20万元以上、集体资源交易50亩以上的、集体建设用地、房屋发包、租赁价格10万元以上、一次性转让20万元以上的事项,事前都必须履行“四议四公开一监督”民主决策程序。这种做法,既加强对村组干部的制约,又减少群众的猜疑、增加了干群之间的互信,使众多涉农矛盾有效化解在萌芽状态。 
  交易中,按照“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交易原则,村“两委”成员全程参加、现场监督,并主动邀请村民代表参与全过程。建立严谨的交易操作规程,如意向报名时,进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审查,确保不合规、不诚信的个人或单位无法进入市场交易;组织工作中,对招标、竞价的全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和视频录像,确保交易过程的合法性,也便于实时监控和事后追责。 
  交易后,综合运用村居公开栏、阳光村务网、手机微信号、电子触摸屏“四位一体”的公开模式,让广大群众既可以全程了解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如集体资产租赁资源发包的项目及方案、招标、中标等每个阶段的信息,还可以了解村集体“三资”管理、财务收支等情况。 
  明确责任强监督严格执纪成效显 
  盐都区针对之前村集体“三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责任不清、监督不力等问题,建立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构建监管体系,强化问责追究倒逼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建设,让产权“小市场”撬动农村“大资源”。 
  在全省率先出台《盐都区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盐都区纪委、监察局还与农办联合出台《关于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的通知》,制订负面清单,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确保各项制度和工作责任全部落实到位。通知下发执行以来成效明显。据统计,从2015年区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立至2017年3月共交易241宗,交易额1.39亿元,平均每月的交易量为9宗。 
  通过平台交易增加了资产效益资源收益,目前盐都区农村产权交易已成交项目280宗、交易额1.53亿元。其中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83宗,村集体养殖水面发包44宗,集体经营性资产交易10宗,公益设施工程即一事一议项目招投标141宗,特别是2016年1月5日盐粳15号、盐粳16号水稻品种转让2宗为全省首宗农业类知识产权交易。溢价类交易累计80宗,平均溢价23.5%。 
  盐都区通过网上市场化公开交易,在更大范围发现和实现资产资源价值,既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又杜绝基层干部在资产资源发包租赁过程中寻租行为,有效防止暗箱操作、人情发包、期限过长合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群众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盐都区委书记羊维达说:“盐都区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常态化落实‘四议四公开一监督’操作规程,扎紧制度笼子,实现了强村富民,巩固提升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今年我们将紧密结合盐都实际创新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具有鲜明盐都特色的‘三资’监管制度体系,为开创盐城市‘三农’工作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